标题:
上海世博会如何展示中华民族的城市智慧
[打印本页]
作者:
willsmith
时间:
2009-9-28 10:35
标题:
上海世博会如何展示中华民族的城市智慧
中国当代的城市化成就举世瞩目。中国的城市化被诺贝尔奖获得者、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(
Joseph E. Stiglitz
)认为是
21
世纪初期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之一。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家吴志强教授则把过去
30
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形容为
“
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大规模、最高强度、最快速度的城市化进程
”
。十五计划首次将
“
城镇化
”
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,到
2010
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
47%
,年均增幅
0.8%
。
1980
年代以来,共和国三代领导人分别缔造了
“
深圳特区
”
、
“
浦东新区
”
、
“
滨海新城
”
三大城市化样板,如今珠三角城市群、长三角城市群、环渤海湾城市群已经跻身世界级大城市群的行列,随着
“
以工补农
”
、
“
城乡一体
”
、
“
发展大城市群
”
等新战略的提出,可以预见中国城市化发展必将迎来新的******。
我们生活在当下,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,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。要说贡献,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。强调当下性,对世博会来说并没有什么错。我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有人不愿意谈当下。当下的城市发展智慧难道不属于中华智慧么?我不知道离开了当下,抽象地谈
“
中华智慧
”
有什么说服力?离开了当下,不能和当下结合的
“
智慧
”
有什么价值?对中国的当下现实都没有指导力的
“
智慧
”
,又有什么世界性可言?
当然,我们不是孤悬在当下之中,当下是
“
历史
”
和
“
未来
”
之间的一环。但是,我们必须清楚:只有从当下出发去询问历史才是真正有指涉力的历史,而只有立足当下对未来的叩问才是有指涉力的前瞻。历史是我们已经过去了的
“
当下
”
,未来是还没有来临但必然要来临的
“
当下
”
。我们还生活在另外两个当下之中,一个当下叫做历史,一个当下叫做未来。我不知道我们有什么能力把过去、当下、未来截然分开。面向未来的世博会,需要思考人类生活的可能性,但是,这种对未,积极地参与世界性合作与交流,而不是自我封闭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世界的接纳,在交流与对话中与世界同步前进。
我们知道悲悯、善良、仁慈、和平、自由
……
我们之所以承认它们的不证自明性,不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文化,而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人性,我们正是克服了不同的文化对正义、真理、善良、仁慈等概念的不同理解,才能达成世界性共识。没有这种认识,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来的可能性的思考,难道不是从当下已经实现了的
“
可能性
”
出发的吗?没有当下,未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?没有历史反思,未来又如何做到自觉?
在我看来,一切属于未来的
“
可能性
”
都是从已经实现了的
“
可能性
”
(过去)和正在实现着的
“
可能性
”
(当下)中绽放出来的。我不知道我们离开了历史、现实,又该如何认识未来?难道未来真的可以架设在抽掉了
“
历史
”
、
“
现实
”
的悬空楼阁之上吗?
有的人一看到我们谈历史就厌烦,就觉得我们是拿老祖宗来搪塞,来出丑。有的人这样厌烦是出于他对历史的了解,觉得我们谈历史太多了,有些重复;觉得我们谈历史太肤浅了,不能把历史的深奥之处真切地指认出来。有的人厌烦我们谈历史,是因为我们谈历史太枯燥,我们把历史弄得太沉重,一点儿也不生动。这些人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。关键是要让历史有现实感,要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去追问历史。但是,有的人讨厌我们谈历史,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。他们根本就不承认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智慧,他们说
“
自强不息
”
、
“
厚德载物
”
、
“
师法自然
”
、
“
天人合一
”
、
“
和而不同
”
等等是任何民族都有的,是世界上所有民族共同拥有的东西,不属于中华民族独有,有的甚至从根本上就认为上述这些算不上
“
智慧
”
。关于中华智慧的问题,抽象地谈,种种争论都可以,只要是在学术的范围之内,但是,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去谈,却是要不得的,那就不是学术的态度了。
有人说,中国是农耕国家,城市不发达,城市智慧更不发达。这种说法是对中国历史的无知。中国古代主要是农耕社会,这一点和希腊、罗马不同。但是,这不等于说中华民族城市发展没有科学技术上的贡献。浙江上山遗址(距今
11400
~
8600
年)发现由三排柱洞构成的建筑遗迹,表明
“
上山
”
先人已经学会营建木构房子。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,殷墟的发掘说明,中华民族在
3000
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大型建筑营构技术和城市规划科学。隋大兴城公元
582
年建造,城平面为横长矩形,开
13
座城门,城内干道纵横各三条,称
“
六街
”
,总面积
84
平方公里,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大城市。这座巨大的城市,一年即基本建成。唐改大兴为长安(今西安),修整城墙,建立城楼,成为外商云集的国际性大都会;修建大明宫、兴庆宫两座宫殿,辉煌壮丽可视作世界级建筑奇葩。中国古代拥有高超的木构技术,典型的是辽代建的山西应县木塔,全塔采用斗拱结构,没有用一根铁钉,但是木塔历经战火和地震,却千年屹立不倒。
总体来说,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具有低技术高智慧的特征。简单的技术,却蕴含着高超的智慧,
“
师法自然
”
、
“
天人合一
”
可以说是这种智慧的高度概括,而风水文化则是这种智慧的具体体现。中国城市空间的整体性,内部结构的固定性,前朝后市,左祖右社的布局,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天、地、人三重关系的深邃理解。风水文化是这种智慧的高度浓缩。对于风水文化,用西方科学还有很多不能解释的地方。但是,西方科学不能解释,不一定就证明它不
“
合理
”
,不
“
智慧
”
,别人可以拿
“
风水地理
”
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难道我们就不能把古代中华民族发明的风水向西方人展示一下?我们才是
“
风水地理
”
的宗主国呀。难道我们这样一点自信都没有?西方科学暂时不能解释,只能说明西方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解释风水的高度,并不能说明风水是坏东西、丑东西、有害的东西!西方人看不懂的东西,我们就弃之如敝履,这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。我们为什么不能表现
“
风水
”
?它是中华民族探索城市发展问题的核心线索,离开这条线索,我们怎么谈中华城市智慧?风水是中华民族探索城市发展的历史事实。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,一分为二地对待它,而不是抹杀它。
有人说世博会中国馆
“
历史太沉重
”
。我的意见恰恰相反,不是历史太沉重,而是我们没有把它理解得深入浅出。历史本身并不太灰暗,而是我们把它表现得太暗淡,历史本身也不沉重,而是我们把它弄成了死的历史。如果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暗淡的,历史怎么能在我们的手里发光呢?如果我们对待自己的历史是缺乏自信和自尊的,我们又怎么能真正让历史成为我们的骄傲呢?现在不是
“
历史太沉重
”
的问题,而是
“
我们根本就没有承认历史
”
的问题,我们还没有找到那个
“
历史
”
,何来
“
历史太沉重
”
?有的人拿着
“
自强不息
”
、
“
厚德载物
”
生拉硬扯,还要一一对应去解释中华智慧,却对真正的中华智慧的历史状况视而不见。不能正确地对待历史,我们又怎么正确地面对未来?谈什么对未来的责任呢?
欢迎光临 外滩论坛 (http://www.waitan.cn/bbs/)
Powered by Discuz! 6.1.0